江苏快三网站合法吗
新闻动态

《二十四画品·气韵第一》:气韵即生命,笔墨即修行

发布日期:2025-07-06 02:08    点击次数:125

  

图片

北宋 范宽 溪山行旅图

纵 206.3 厘米 横 103.3 厘米

气韵

六法之难,气韵为最。

意居笔先,妙在画外。

如音栖弦,如烟成霭,

天风冷冷,水波濊濊。

体物周流,无小无大。

读万卷书,庶几心会。

中国传统艺术,讲气韵。气,下通器形,上接妙道。

韵,和谐之音也。繁体字韻,圆满之音。气韵,圆满、原始、和谐之气也。气韵生动,可谓元气满满,蕴含生命之气。可以说是接天地之道。

图片

宋·萧照 画山腰楼观 

绢本水墨 179.3×112.7cm

六法之难,气韵为最。

"六法"指的是南齐谢赫在《古画品录》中提出的绘画六项准则:气韵生动、骨法用笔、应物象形、随类赋彩、经营位置、传移模写。其中"气韵生动"被公认为六法中最重要也最难达到的一项。

图片

宋·梁楷 泼墨仙人 

纸本水墨 48.7×27.7cm

中医四诊,望闻问切。望诊最为高,首在望气,一眼而知,乃直觉感知,乃气韵交感也。

学医也好,学书画也好,首在练眼力。眼高手低,见地先到位,然后持续用功。高高山顶立,深深海底行。

技法可经训练纯熟,但气韵需主体心性修养与天地共鸣。如荆浩言:“气者,心随笔运;韵者,隐迹立形”,气韵是心手合一后自然流露的宇宙生机。

画中气韵即创作者生命能量的外化。郭若虚谓“气韵非师”,须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,修养深厚者方能在笔墨间灌注生气。“书画之道,养身更在养心。”创作时需摒弃功利杂念,以虚静之心体察万物。蔡邕也讲“书者,散也。欲书先散怀抱。”,如此笔下的线条有气韵,书画线条的枯湿浓淡,皆在呼吸吐纳间与生命节律同频。

图片

宋·贾师古 岩关古寺 

绢本设色 26.4×26cm

意居笔先,妙在画外。

构思先于落笔,画之妙境存于形迹之外,需观者以心会意。

“意在笔先”,是一种传统的创作观。王羲之书《兰亭》前饮酒观山,张璪“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”,皆强调生命主体对客体的统摄。意是心象的凝练,笔是心迹的流淌。

如南宋马远《寒江独钓》,留白处烟波浩渺,以无胜有。此“空”非真空,而是召唤观者想象参与的生命空间。

书画家“笔未动而意已游太虚。”日常中培养“意在先”的觉知,如苏轼“身与竹化”的物我两忘,将琐碎生活转化为诗意观照——一餐饭可见农耕天地,一片云可悟聚散无常。

图片

宋·马远 华灯侍宴图 

绢本浅设色 111.9×53.5cm

如音栖弦,如烟成霭,

气韵如琴音依弦而生,似烟雾聚为云霭,无形却可感,朦胧而流动。

说到笔墨中的“韵”,中国画以水墨为宗,墨分五色实为“玄化”之道。黄宾虹论“笔力扛鼎,墨彩飞动”,干笔皴擦显骨力(发于笔),湿墨渲染生氤氲(发于墨),皆气韵之载体。书法行笔如《兰亭序》“导之泉注,顿之山安”,线条顿挫呼应呼吸,形成时空交响。“人生如烟霭,聚散皆成文章。”少年如弦音清亮,中年如墨色层叠,老年似淡烟远岫。接纳生命流动性,方能在变迁中葆有内在和谐。

图片

北宋·郭熙 树色平远图

天风冷冷,水波濊濊。

天风清冷喻气韵高洁,水波浩瀚显生机周流。把自然之力化为艺术神采。荆浩《匡庐图》以“深远”构图纳千岩万壑,风过松涛、水拍石岸的韵律,皆在笔墨虚实间。

图片

郭熙《早春图》 

158.3x108.1厘米

郭熙“林泉之心”即放下功利,以游观山水融入天地节奏,在《早春图》中感受造化呼吸。“听风即听心,观水如观道。”静听风雨声,如琴师调弦;凝视流水纹,似读行草长卷。瞬间安宁即是对生命气韵的唤醒。

图片

宋·扬无咎 均休帖

体物周流,无小无大

观察万物须周全流动,不辨大小,平等关照。八大山人画鱼,白眼向天而气贯乾坤;齐白石绘虾,纤毫毕现而神动四海。小物亦可载大道。王希孟《千里江山图》卷轴展开如移步换景,将时间绵延注入空间变换,成就“可游可居”之境。

“扫除大小分别心,方见生命真庄严。”

苔花如米小,也学牡丹开。敬重平凡中的神性:一碗茶可见禅机,一句问候可暖寒冬。生命的精妙修养即在细微处培养“万物皆备于我”的慈悲。

图片

夏圭《梅下读书图》

读万卷书,庶几心会

读书积学,滋养心源,能与天地气韵相通。董其昌“读万卷书”求理法,“行万里路”得生机。知识是土壤,心悟是种子,缺一不可。如禅宗讲“渐修、顿悟”,王羲之练字染黑池水是渐修,《兰亭》醉后一挥而就是顿悟。“书房是当代人的山林。”在信息碎片化时代,我们深度阅读如同笔墨修炼:精读如工笔,逐字推敲,养沉潜之气;泛读似写意,融会贯通,育格局之境。

黄钺之言,实为艺术论与生命论的合一。创作即修行,笔锋提按如人生进退,墨色浓淡似悲喜交融。徐渭泼墨癫狂是生命的呐喊,弘一法师枯笔淡墨是心灵的澄明。欣赏即照见,观八大山人孤鸟,照见自我傲骨;赏徐渭狂草,释放内心激流。艺术成为灵魂对话的介质。

“六法之巅在气韵,气韵之根在人格”,愿爱书画之士以书画为舟筏,在笔墨江河中淘洗性灵,于留白天地间安顿生命。当每一笔都成为心性的注脚,每一次欣赏都是与万物共舞,艺术便不再是技艺,而是照亮尘寰的“天风冷冷,水波濊濊”之大自在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下一篇:没有了
上一篇:“深圳惠民保”一站式理赔人次占比达99%

Powered by 江苏快三网站合法吗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